工作案列
当前位置: 首页>国培十年>工作案列>正文
依托国培,立足乡村教育,努力实现“造血式”的培训
2020-08-20 07:06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浏览次数)

自2015年承担项目以来,我院深入高度重视、统筹安排,集中支持乡村教师培训,不断将培训管理重心下移,持续关注项目能为地方留下什么以及项目结束之后地方怎么办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线下研修模式,成就后续培训持续良好运转,聚焦乡村教师培训事业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一”:

一、设定了一个长效的主题培训模式

我省乡村教育规模相差较大,且呈分散格局分布,乡村教师成长和发展相对滞缓。我院基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教育和学校改革、教师个体发展的需求,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建设,关注教师个体成长和对教师群体培训引领作用的发挥,致力于将培训与日常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协同奥鹏研修网、项目县、高校培训专家团队,为项目制定了“围绕主题-专题讲座-互动研讨-总结提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方案,让培训走进课堂。

二、协同组建了一支高效的培训团队

建立由高校、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县教师发展中心、基地中学等组成的“四位一体”培训协同机制,使专家出彩和“够得着”,使老师受益,这是线下交流活动见效的关键,也是工作效果的“倍增器”。

高校,牵头负责项目的协同申报、统筹实施。院系面授和提升阶段,以提高教师培训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网络研修社区及工具使用为中心设立培训课程,形成教师培训师的“学习中心”,为网络研修、跟岗和返岗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准备。

网络研修中心,负责网络研修平台的提供、相关课程资源的整合、网络研修工作的配合。依托远程网络的时空优势,构建教师培训师培育的“成长摇篮”。协同高校、教学观摩实践基地等推动网络研修社区的不断优化,整合优质资源不断创新网络课程,有效利用移动终端等自媒体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学习常态化和终身化。

基地中学,负责“影子教师”跟岗实践培训。用一一结对方式,使“影子教师”全程参与基地中学不同年级段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培训师的教师培训工作,形成跟岗培训的“实践基地”。“影子教师”主动将已掌握的培训知识应用于培训实践,与基地教师培训师在培训职责、流程、内容方式等培训能力和教研、课堂实践等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膨胀,实现“互为影子、交叉跟岗”。

县教师发展中心,负责返岗实践组织实施和指导。以回归真实教学教育为目的,创设返岗实践效果跟踪的“服务中心”。采取导师制,培训导师和参训学员一对一结对组成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各项目团队制定切实可行的返岗实践方案,确定返岗实践研修主题,会同当地教育部门和学员单位组建团队,将教师培训理论应用于培训实践,通过“前移后拓”,建立合理评价跟踪机制,对培训的内化程度和转化效果予以跟踪审核和双向反馈。为“送教下乡”做准备。

三、设计了一份接地气的学情反馈资料

以反思促成长,关注长效教研,重视研修实效。在阶段性评估中,我们以“预期目标——过程评价——个人愿景”建立多维评价体系,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书面总结等形式为每位学员建立一份长效的学情反馈档案,对学员在培训学习和返岗实践中反映出的普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在下一阶段进行集中解决,并形成典型案例。

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流程程序

在培训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学籍管理系统,详实记录学员登记表、学籍卡、操行评定、奖励或处分、成绩记分册、结业鉴定等材料;实施小班培训,每个培训班设置一名专职班主任;制定培训质量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培训督导制度;加强日常培训管理,严格考勤考绩;培训过程体现人文管理的理念,注重定量工具的适度使用。使线下交流机制井然有序,深受好评。

一是围绕县域教师的成长指标,形成“诊断培训需求,开发培训课程,提升教师培训技能”的鲜明培训主题;二是根据文件精神和学员培训需求进行精细的学科设计,明确并细化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明确重点培训的维度及模块,充分做好训前调研、训中落实、训后跟踪,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贯穿始终的培训任务;三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学科知识相结合,设立涵盖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大维度3培训板块;四是以高校为引领,开展校本研修、工作室建设等,实现集中面授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探索构建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开发技能为主和以改变态度和行为为主相结合的传统培训方法和现代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五是以“考评结合、促进发展”为基本原则,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六是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优越的教学条件、食宿条件以及完善的医疗卫生和安全保障等高效的管理机制。

“四个一”是促使培过程及其后续持续良好运转的“源动力”,也是促使乡村教师培训完成从“输血”到“造血”蜕变的“推动力”。项目基本达成了预期目标: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区县培训团队,建立骨干引领全员的教师常态化学习机制,为地方留下了一套发展本地教育的运作机制。